隐藏菜单
搜索
人与自然非洲野犬,非洲野狗当宠物

人与自然非洲野犬,非洲野狗当宠物

导读目录:
  • 人与自然非洲野犬,非洲野狗当宠物
  • 非洲野犬有哪些生存智慧
  • 当初非洲人为何没有将非洲野犬驯化为家犬
  • 为什么说非洲野犬的生存信念是少年强则种群强
  • 非洲猎犬的食物是什么它们如何得以生存
  • 非洲的野狗为什么没有被人们训化成家狗呢
  • 非洲野犬有哪些生存智慧

    相对于狮子、鬣狗来说,非洲野犬这种动物被人们提及的次数就要少很多,放在整个非洲大陆上,它们也确实算不上太出彩,但是这种只有30多千克的中小型食肉动物,却有着别的种群没有的生存智慧。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里面,小小的非洲野犬凭借着“大群”优势,能够狮子、鬣狗的地盘上抢食,成为非洲动物界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

    非洲野犬

    对于这种似狗非狗、似狼非狼的动物,人们一直以来都很感兴趣,但是由于发掘出来关于非洲野犬的化石并不多,所以人们对这种动物也知之甚少,更多的是对于它们当今环境下生活模式的研究。

    非洲野犬是一种很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它们形成的群体非常牢固,因为每一个成员都知道,凭借自己小小的身躯想要在非洲这片大陆生存下去,就只有“抱团取暖”这一条路。

    在1820年的时候,荷兰动物学家科恩拉德·雅各布·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首次科学地讲述了这一物种,但是当时它们被称之为“Hyaena picta”,从名字上看,是属于鬣狗中的一种,但是这是错误的认知,实际上非洲野犬与鬣狗是完全不相同的两个物种,甚至大科都不一样,非洲野犬属于犬科非洲野犬属里面的物种,而鬣狗则属于鬣狗科里面的物种。

    这种错误认知直到1827年的时候才被修改过来,将它们分类到犬科动物里面去了。

    左:豺,右:非洲野犬

    非洲野犬家族

    人们在以色列的一个考古遗址上发现了非洲野犬的化石,这是人们发现关于这种动物最早的化石,大约可以追溯到20万年前,那个时候非洲野犬就已经广泛存在了。但是由于目前发掘的化石数量太少,所以人类对它们的进化过程知之甚少。但是在2018年的一项全基因组测序研究中,发现非洲野犬与豺存在非常古老的遗传混合物,表明这两种动物的亲缘关系非常近。

    非洲野犬的蝴蝶耳(左)与蝙蝠耳(右)

    但是无论在外形还是在习性上面,它们又存在本质的区别,非洲野犬体重在17-36千克范围内,较大的雄性首领能够达到40千克以上,它们的毛色看上去较乱,有黑、白、黄三种颜色,远远看上去就如同班铎的星辰一样,不同的个体其毛色分布也不尽相同,不过在普通人的眼里,它们都是相似的。

    非洲野犬给人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有一对大耳朵,根据亚种的不同,其耳朵的形状也可以分成是蝴蝶耳和蝙蝠耳,两种耳朵共同的特点就是大,与小脑袋不成比例。

    非洲野犬与灰狼的头骨、牙齿对比图

    非洲野犬的前臼齿很大,两排共有42颗牙齿,咬合力虽然在野生动物中不是顶尖的,大约300磅的样子,但是这种力道足以撕碎绝大多数蹄类动物的皮毛,特别是它们的“后槽牙”上下两排裂齿间的缝隙是相互弥补的,这样的构造令它们能够轻易磨碎动物骨头,成为真正“吃肉不吐骨头”的猛兽,一旦它们开始进食,上下两排牙就如同绞肉机一样开始工作,将肉和一些嫩骨一起咬碎。

    非洲野犬的5个亚种

    按照传统分类,非洲野犬可以分成5个亚种,分别是指名亚种、东非亚种、西非亚种、中非亚种以及索马里亚种;但是如果按最新的分类来看,仅分成两个亚群,分别是北非亚群与西非亚群。

    它们曾经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区,只有在最干旱的沙漠地带等一些地方才没有它们的踪迹,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受到迫害、疾病、栖息地减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非洲野犬也活成了濒危动物。

    非洲野犬的生存现状

    非洲野犬主要生活在非洲一些干燥的草原以及半荒漠地带,曾广泛分布于非洲大陆,但是后来它们在北非、西非多地大量灭绝,在中非、非洲东北部等地区的数量也大量减少,如今大多数的非洲野犬都分布于非洲南部、东南部,如果详细到国家的话,那么津巴布韦、纳米比亚、博茨瓦纳等国家是数量最多的。

    目前非洲野犬的生存状态并不乐观,全世界也不过3000多头,或许从下面的一些数据上就能够看出,这种动物的生存状态有多么不乐观:

    • 贝宁,1988年被认为已经灭绝了,在1990年进行的一项调查中,也证实了非洲野犬在该国不大可能存在;
    • 阿尔及利亚,最后一次目击非洲野犬的事件是发生在1989年,此后再无发现;
    • 冈比亚,最后一次目击非洲野犬的事件是发生在1995年,此后再无发现;
    • 尼日利亚,境内已无非洲野犬种群,可能会有一些邻国的会过来觅食,在1978年最后一次目击之后,直到1991年才在一个禁猎区发现了一个个体;
    • 喀麦隆,1997年发现了4个非洲野犬种群,但是在2012年在北部的一项研究中,没有发现任何的非洲野犬了;
    • 刚果共和国,1970年后,已看不到任何非洲野犬了;
    • 卢旺达,曾经在阿卡盖拉国家公园大量出现,可后来在1983-1984年间,疾病的爆发使得这一物种灭绝了;
    • 安哥拉,20世纪70年代,非洲野犬数量大幅度减少,自1990年之后就没有任何的目击报告了;
    • 纳米比亚,虽然有分布,也得到了法律的保护,但是除了东北部之外,其他地方已无分布;
    • 赞比亚,虽然有分布,但是自从1990年之后,就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

    非洲野犬分布图,数据来源: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就目前来说,非洲野犬的栖息地比较分散,已经没有了超大型的种群,多数都是以十几只个体形成的小型群,随着栖息地减少,其他食肉动物的冲击,非洲野犬的生存状态并不乐观,即便是在津巴布韦西部建立了非洲野犬保护区,但它们所受到的威胁依然存在。

    • 非洲南部是非洲野犬们的聚集地,这里拥有全非洲最多的野犬,主要集中在津巴布韦西部、纳米比亚东北部以及博茨瓦纳北部;
    • 非洲北部及其罕见,甚至有人怀疑已经是区域性灭绝了;
    • 非洲东部方面;米库米国家公园、塞卢斯禁猎区生活着很多非洲野犬,但是在肯尼亚、乌干达等地区,已经区域性灭绝了;
    • 非洲中部数量就比较稀少了,很多地方都以灭绝,在喀麦隆、乍得可能还存在;
    • 非洲西部的野犬也非常少,只是偶尔在几内亚、塞内加尔等少数地区能够看到一些野犬。

    非洲野犬所面临的威胁

    非洲野犬之所以会濒临灭绝,其最大的原因就是生态环境被破坏,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减少,以及与人类的冲突、疾病的传染等等,都使得非洲野犬数量下降。

    其实地球上绝大多数物种的灭绝,都与人类有关,究其原因也无非就是那么几大因素。

    非洲野犬群

    栖息地减少,野生动物并不像人类这种智慧动物一样,一旦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被破坏之后,等待它们的,便是走向灭亡。随着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不断地开垦荒地、建造道路等等,将野犬的生存区域分隔成数块,其危害程度要远远大于其他因素。

    与人类的冲突,尽管非洲野犬比较少袭击人类的牲畜,但是人们对于这种食肉动物的印象并不怎么好,所以常常会因为害怕野犬捕食牲畜,所以先主动出击将其消灭;

    又或者是有些被其他猛兽咬死的牲畜,也被怪在了非洲野犬的身上,从而遭到报复性杀害。

    当然,也有确实已经捕食了牲畜的,比如在奥扎拉国家公园里面,就有非洲野犬捕食牲畜而遭到群民捕杀;

    其中杀伤性最大的方式为毒害,人们将动物的尸体放上毒药,一旦野犬吃了,那么就是“连锅端”,整个种群都会被消灭掉。

    疾病传染,相对于其他野生动物来说,非洲野犬很容易受到家畜疾病的传染,加上它们是社会化很高的动物,一旦少量个体感染,很容易就在族群中蔓延,从而影响整个野犬家族。

    就拿阿卡盖拉国家公园里面的非洲野犬来说,就全部死于1983-1984年的疾病爆发中。

    偷猎,偷猎也是让非洲野犬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之一,在非洲大部分地区,偷猎和非法肉类贸易非常普遍。可能一些猎人的目标是羚羊之列的蹄类动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非洲野犬同样也会“中招”,因为陷阱可不会识别物种。一旦一头野犬被陷阱捕获,其他成员回去寻它时,就有极大的概率触发周围的陷阱,从而导致更多的个体死伤。

    狮子咬死了一头非洲野犬

    其他因素,非洲野犬之所以会濒临灭绝,绝对不是某一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影响的。

    尽管非洲野犬没有天敌,但是狮子的捕杀仍然是成年野犬与幼犬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比如纳米比亚西北部的埃托沙国家公园曾引入了一群非洲野犬,但是却遭到了狮群的无情捕杀。此外,一些其他的非自然死亡因素,也在威胁着非洲野犬。

    比狼更团结

    非洲野犬最吸引我关注的地方,便是它们的生存模式,一般来说,我们现在提到“团结”基本上都会想到狼群,而非洲野犬比狼还要团结。

    狼虽然是群居动物,但大多数都是成双成对,由“父母带小孩”组成的小家庭模式生活,只有在冬季食物匮乏、捕食大型动物的时候,才会临时组建大家庭,如果从长期生活在一起方面上看,非洲野犬成员与成员之间的联系才更紧密。

    非洲野犬

    虽然它们之间,也有家庭小群,但是更多的是集体生活在一起,所以同一个群里面,可能两头野犬丝毫没有血缘关系,但彼此之间却跟亲兄弟一样。一个大群里面,由雌雄两头野犬作为首领,在动物学里面,将它们称之为α雄性和α雌性(α:阿尔法,希腊的第一个字母),整个族群里面大大小小的活动、狩猎,可以说都是又这两头野犬决定的。

    如同其他群居的动物一样,首领的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靠争夺而来。当α雄性逐渐衰老的时候,它就会受到更年轻力壮的雄性挑战,一旦战败,首领之位就易主了。

    狮子袭击其中一头非洲野犬

    非洲野犬“联合对外”

    非洲野犬最主要的对手是狮子,而它们的团结在这方面上体现地淋漓尽致。当群体中某一成员被狮子攻击的时候,其他成员会立马赶来帮忙,一起对付狮子,这种例子在发自然中屡见不鲜。

    比如在2016年的时候,奥卡万戈在野生动物园拍到了一组照片,照片显示一头雌狮在攻击一头成年非洲野犬,本来以为其他野犬见状会马上逃走,但是没想到其他成员马上冲过来攻击狮子,最终在“人多势众”的情况下逼退了雌狮,只是可惜的是那头最先被攻击的野犬最终还是死亡了;

    无独有偶,麦克纳特·约翰也观察到了一群非洲野犬在雄狮的口中解救同伴,最终成功了,那名被解救的同伴随后也加入一起击退雄狮的战斗当中。

    这种不离不弃的精神,令多少人汗颜啊!也或许是因为这样,每个成员都能在集体中感受到温暖,所以才会更加团结的吧!

    非洲野犬集体捕猎

    非洲野犬的团结性还表现在捕食上面,一般来说,这种动物只有几十千克的重量,如果单打独斗是完全没有办法捕食角马、羚羊等中大型食草动物的,但是在非洲大草原上,羚羊之类的蹄类动物,却是野犬们的重要食物来源。

    在东非,非洲野犬最常捕食瞪羚,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其主要食物则是黑斑羚、跳羚等。

    通常来说,非洲野犬的捕食对象都是体重在15-100千克左右的蹄类动物,但是偶尔也能够看见它们捕杀大型猎物,它们之所以有这个能力,主要就是集体的力量,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紧密团结,让每一次狩猎更容易成功。

    按非洲野犬的体型,在非洲大草原这片土地上是不占任何优势的,但是它们却靠着自己的生存智慧,在狮子、豹子、鬣狗等“围剿”下拼得了一席之地,如果不是人类的干预,相信它们能够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一直生活下去。

    当初非洲人为何没有将非洲野犬驯化为家犬

    非洲的野狗也就是非洲野犬,是非洲少有的犬科动物之一,同时也是非洲独有的物种。在非洲大草原上,非洲野犬的地位仅次于狮子和鬣狗,被称为“非洲三哥”。

    从驯化的角度看,现存的狗是由灰狼驯化而来的,那么在非洲,为什么没有驯化野犬成为家犬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非洲三哥”非洲野犬

    非洲大草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有着数之不尽的野生动物,不同食性的野生动物形成了完整了生态链。而生态链的顶端是一群动物主宰着,它们包括狮子、花豹、鬣狗、野犬、尼罗鳄等等。那么,为什么非洲野犬能够拿到“三哥”的头衔呢?

    首先,作为“一哥和二哥”的狮子和鬣狗是毫无争议的,狮子是草原上体型最大的食肉动物,而且还是群居动物,而鬣狗的体型虽然不如花豹,但是,它们也是群居动物,并且族群成员比狮群都要多。而“三哥”之所以能落到非洲野犬的头上,有三个原因。

    第一,非洲野犬也是群居的食肉动物,而且一个野犬群成员数量比鬣狗群都要多

    第二,非洲野犬虽然体型比鬣狗小,但是它的牙齿更加的尖利,更适合撕裂猎物,并且它与鬣狗一样都有“掏肛”绝技

    第三,速度和外观。非洲野犬由于体毛由棕、黑、白、黄、褐等多颜色组成,而且这些颜色从头到尾有着很强的过渡性,因此,非洲野犬又被称为“星辰之子”。除此之外,非洲野犬有着最快70公里每小时的奔跑速度。

    总之,非洲野犬能够拿到“三哥”的头衔靠的是实力,它捕猎的场面比鬣狗狮子都要凶残的多,而且它们有着很强的灵活性以及奔跑能力。

    非洲野犬如此凶猛,为什么没人驯化它成为家犬?

    想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从狗的驯化史说起了。众所周知,家犬是由灰狼驯化而来的,这一点早已经有科学证实了,早在1997年,美国洛杉矶大学的科学家就收集了来自于世界各地的140只不同品种的家犬与162只不同种类的灰狼亚种以及12只豺进行了线粒体DNA的比对,发现狗与狼确实是最接近的动物。并且虽然狗的种类有上千种,但是,它们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9%,另外的1%正是决定不同形态的狗狗的关键因素。

    既然弄清了狗的来历,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狗的驯化史。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家犬化石来自于我国的东北地区,根据家犬骨骼的碳十四衰减度来看,早在2.6-1万年前之间,我国的古人就已经将狼成功驯化了。但是,这并不代表,狗是从我国开始向世界扩散的物种,因为在之后,不同的国家也发现了万年前的家犬化石,而且没有证据表明,我国的家犬有向外扩散的趋势。

    也就是说,不同国家的家犬,大都是由该地区特有的灰狼驯化而来的。

    看完了狗的驯化,我们再来看回非洲野犬

    非洲野犬虽然与狼、狗等动物同属犬科,但是非洲野犬是犬科下单独的一个属- 非洲野犬属。早在19世纪20年代,科学家将非洲野犬划入了鬣狗科下,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通过基因检测,科学家发现,非洲野犬与豺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这才将非洲野犬从新划入了犬科之下。但是,非洲野犬与同科的狼、豺等动物的基因有着相对较大的差异化,所以,它自成一属。

    从已发现的化石看,最早的非洲野犬化石来自距今约20万年前。也就是说,早在狼驯化之前,非洲野犬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了。而当时非洲大陆上是有人生存的。

    那么,非洲野犬为什么没有被驯化或者说没有被选定为驯化对象呢?我认为有三点原因

    01 生存空间

    狼之所以被人驯化,是因为它频繁地出现在人类的栖息地中,而且对早期的人类有着很强的威胁性和竞争性。而非洲野犬生存在野生动物众多的非洲大草原上,早期的人类有着丰富的肉食来源,不必要去招惹非洲野犬,而非洲野犬也因为有足够的食物,以及相对固定的食谱,与人类也没有什么直接的冲突。

    所以,非洲野犬与早期的人类算是同一生态位中的动物,它们很少有交集,自然也谈不上驯化了。

    02 不是最佳的选择

    非洲野犬仅有不足30公斤的体重,如果单独驯化一只,对人类捕猎的帮助是不大的,毕竟非洲大草原上大都以大型动物为主,而一只野犬对大型动物的威胁是很小的。并且在非洲,对人类威胁大的食肉动物体型大都比非洲野犬要大,所以,它也帮不上什么忙。而相对来说鬣狗科的成员比非洲野狗要大很多,对人类的帮助显然更大。而早期的人类连更强的鬣狗都没有选择,更不用说“不太够看”的非洲野犬了。

    03 野性和习性

    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是早期生活在非洲的人类大概率驯化过非洲野犬,但是最终的结果肯定是以失败告终了,也就是说非洲野犬是一种野性难驯的动物。而且非洲野犬是一种偏穴居性的动物,它们的产仔大都是在洞穴里完成的。因此,想要驯化非洲野犬还得给它搞一个好一点的洞穴,对于早期还在穴居的人来说,这无疑就是“引狼入室”、“与虎谋皮”。

    因此,早期的人类并没有选择将非洲野犬作为驯化对象。

    人类在驯化动物上走了很长的路,自然也不乏一些弯路,经过不断的努力,许多野生动物被成功驯化,从目前已驯化的动物来看,要么这种动物比较的温顺、要么繁殖能力比较强、要么对人类的帮助会很大,并且威胁性相对较低。

    而非洲野犬对于早期的非洲人来说,威胁性相对较高,帮助相对较小,所以也就没有被驯化。而且到现在为止,非洲野犬也没有被成功驯化的案例,这足见其野性。

    为什么说非洲野犬的生存信念是少年强则种群强

    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种动物,叫非洲野犬,是一种平均体型仅有30千克左右的中小型食肉动物,有时会出现在斑鬣狗,或者狮群的旁边,但它无论是体型,还是个体实力,都远不如狮子、鬣狗,但即便如此,非洲野犬依然是草原上最强大的食肉群体,它能依靠卓越的团队优势,做到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抢夺狮子鬣狗的食物,捕食大型食草动物等等。

    在非洲草原上,狮群的狩猎成功率大概在30左右,而非洲野犬群的狩猎成功率则在80%-85%,远超非洲其他食肉动物群体。

    非洲野犬

    非洲野犬虽然也是很多动物作家笔下常见的角色,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它们还是很陌生的,人们对它们知之甚少,1820年,荷兰的动物学家首次科学的描述了它,但却将其称之为“Hyaena picta”,而“Hyaena”是鬣狗属的意思,即当时的动物学家们认为非洲野犬是鬣狗的一种。

    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直到1827年才被纠正过来,自此非洲野犬就被归类到犬科里面去了。

    斑鬣狗

    短小精悍的“三色犬”

    非洲野犬是一种长得极具辨识度的动物,最大的特点就是身上的毛发如打翻的颜料盒一样,杂乱无章但每一只个体的都不一样,又因为一共就呈现出黑、白、黄三种颜色,所以非洲野犬也有着“三色犬”之称。

    它们的毛发短而稀疏,甚至身上不少地方都是光秃秃的没有毛发,这在非洲炎热地带来说是符合逻辑的。非洲野犬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有一对大耳,这与它小小的脑袋不成比例,依靠这对大耳,非洲野犬能够准确辨别各种细微的响动,对索敌、找同伴等事情都有极大的帮助。

    非洲野犬有着大耳朵

    由于发掘的非洲野犬化石并不多,所以一直以来人们对这种动物的来源都不是很了解,如在以色列的一个考古遗址上发现的非洲野犬化石,能追溯到20多万年前,这已经是目前人们发现的关于这种动物最古老的化石了,表明在20万年前,非洲野犬就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

    2018年的一项基于DNA层面的研究发现,非洲野犬与亚洲的豺关系很近,二者存在相同的、非常古老的遗传混合物,所以非洲野犬也就多了一个称号,叫“三色豺”。

    我们都知道,豺是一种非常凶悍的动物,在亚洲不少地区都有着猛虎怕豺群的说法,豺的体型不大,但性格凶猛,捕食手段残忍,豺群实力在狼群之上,有“猛兽之王”的说法。

    而远在非洲的表亲,野犬们也同样“短小精悍”,单个的非洲野犬在大型捕食者众多的非洲草原上可能一点也不出彩,但它们形成群的时候,却能够跟狮子、斑鬣狗抢食,它的牙齿跟斑鬣狗有点像,有42颗,前臼齿较大,能磨碎骨头,不过咬力却远远不及鬣狗,仅有300磅的样子,但这已经足以撕开瞪羚等动物的皮肉了。

    非洲野犬的牙齿

    我们都知道,斑鬣狗之所以被人们诟病是因为它有一个残忍的绝招,那就是多采用咬“臀部”的方式捕获猎物或者袭击对手,站在人类情感的角度来看,这的确不地道,且有点卑鄙,但它们生活在充满野性的非洲大陆上,鬣狗的体型并不大,捕获大型猎物不容易,也不是狮子的对手,所以这种简单粗暴有效的捕猎、打斗方式,就是很好的选择。

    不过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咬臀部”的这个绝招,实际上非洲野犬玩得要比斑鬣狗还要好,由于野犬群较大,对食物的需求较高,捕食大型猎物就是最佳的选择,而它们本身又是中小体型的捕食者,所以必须有点“绝招”才能玩得转,在现实中,甚至有不少鬣狗都被非洲野犬“掏”过。

    非洲野犬群捕食角马

    合作育幼,大大提高了幼崽存活率

    非洲野犬群具有高度复杂的社会结构,且具有相对独立的雄性与雌性等级制度,这项机制能够保证群里面各成员的团结稳定。

    在野犬群里面,领头的雄性及雌性,被称作阿尔法雄性及阿尔法雌性,多数情况下只有阿尔法雄性和阿尔法雌性才能繁殖后代,而其他的群成员是不具备生育权利的。

    有研究发现,母非洲野犬在妊娠期时所消耗的能量占比是食肉动物中最高的,所以这种生育机制的好处就是当阿尔法雌性在妊娠期间,就能举全族之力为其保证食物供应,当幼崽出生之后,又能举全族之力为幼崽供应食物及给予保护。

    非洲野犬及幼崽

    非洲野犬走的是“优生优育”路线,首先阿尔法雄性和阿尔法雌性位置并不固定,“有能者居之”,首领逐渐衰老的时候,就会被群里面更年轻、更强壮的个体所代替,但总的来说,阿尔法雄性和阿尔法雌性基本上都是个头最大、实力最强的两只野犬。

    换句话说即它们的基因在整群里面最优质,这样生出来的后代在一定层面上也比普通个体生出来的后代更有先天优势,这便是“优生”。这很好理解,就拿我们人类来说,父母都是高颜值的人,生下的孩子大概率上也是非常好看的。

    “优育”则表现在对幼崽的养育上面,前面说过,在非洲野犬群体里面,生育权基本上是被阿尔法雄性和阿尔法雌性垄断了的,这就意味着其他的成员没有孩子,这样便能集中精力去照顾首领产下的幼崽。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幼崽出生之后,群里面的其他成年个体,及前一胎的未成年个体,都会自发地担起照顾幼崽的责任,这种利他主义对于非洲野犬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十分重要,有了全族的照顾,幼崽存活率大大提升。

    非洲野犬幼崽

    非直系亲属关系,为何成员却甘愿照顾幼崽?

    其实动物世界看得多了,你会发现每一种动物都有着自己的生存智慧以及信念,而对于非洲野犬来说,它们的生存信念便是:少年强,则种群强!怎么理解呢?大致意思就是说它们会集中群体的优势,让幼崽更好地活下去。

    这种群成员之间合作照顾幼崽的行为在大约8%的鸟类、猫鼬、狐狸等动物的身上都能够看见,比如狮子,当雌狮将幼崽带回狮群之后,狮群里面的所有雌狮,不管是已经生产的还是未生产的,都会参与到照顾幼崽这件事情上来,它们不分彼此的孩子,几乎做到了公平对待。

    狮群及幼崽

    然而非洲野犬在这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个非洲野犬群里面,大多数个体几乎都有亲戚关系,当它们照顾首领的后代,并且让首领产生更多的后代,让更多后代活下去,对于群成员本身的基因延续来说,也是有一定好处的,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自己的遗传谱系也得到了一定的保留。

    当然,群成员与幼崽之间并非都是直系亲属关系,更多的是亲戚关系,甚至超出了三代间的远亲,那么这些个体为何也会心甘情愿照顾“别人”的幼崽呢?

    这就要从非洲野犬的生存信念说起了,每一只非洲野犬,如果单打独斗的话,实力是很低的,根本无法在非洲大草原上生存下去,而它们形成的庞大群体却有着较强的竞争力,甚至能与狮群一较高下。

    成员们依赖群体,而壮大群体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提高幼崽存活率,尤其是让更多优质的后代存活下去并长大成年,以壮大群体,群体壮大了,每一个成员都是受益者,所以非洲野犬们才会将这种利他主义发挥到极致,最终自己也成了受益者。

    团结,是非洲野犬群最主要的特征

    非洲野犬有一项品质是我非常欣赏的,那就是“团结”,提到这个名词,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狼群,的确,在大自然的生物里面,狼群素有“团结”、“拼搏”等品质的象征,但是人们不知道的是,实际生活中,非洲野犬群成员之间的紧密程度,要远远超过狼群,即它们比狼更加团结。

    狼是分布范围最广的哺乳动物之一,几乎在北半球的各大洲里面,都有大片狼的栖息地,这主要得益于狼的一项特征,那就是即能群居也能独自生存。

    狼群

    比如在西伯利亚平原、北美平原上,由于一年的温暖季较短,猎物水平并不丰富,所以大多数时候狼都是呈群居方式,必须要靠团队的力量才能生存下去;而如欧洲的纳利波基等森林里面,在温暖季时,孤狼的数量甚至超过了群居狼的数量,因为在温暖的季节里面,森林的猎物水平比较丰富,孤狼也能吃饱。

    狼的群居模式“家长带小孩”的家庭式群居模式,在冬季猎物匮乏,或者要合作捕食大型猎物的时候才会多个“家庭”组成大型狼群,所以在一个大型狼群里面,多个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紧密。

    母狼及幼崽

    非洲野犬不一样,其成员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非洲野犬里面虽然也有“父母带子女”的小群,但更多的是十几二十只左右或者更多的个体组成的大群,这是非洲野犬最常见的生活方式,大群里面的各成员几乎任何时间都生活在一起,因此成员间的亲密度也更高。

    当然,管理这么大的团队,必须要有一套成熟的方式,在非洲野犬里面,这套方式看起来似乎还非常民主。

    当非洲野犬决定是否离开自己休息的地方,去远处寻找猎物时,多采取“投票”的方式,即群成员聚在一起,用一种类似于“打喷嚏”的方式投票,不过等级较高的成员跟等级较低的成员的“喷嚏”权重是不一致的,比如等级较高的成员三个“喷嚏”可能就等于较低等级成员的10个“喷嚏”。

    研究表明,这种“民主”的“投票方式”,并非是非洲野犬独创,在郊狼、狐狸、金背胡狼等身上也能够看到类似的方式。

    非洲野犬群

    团结,是非洲野犬群最主要的特征,这点在狩猎上面体现得淋漓尽致,从野兔到角马,非洲野犬的猎物主要为体型在15-100千克左右的有蹄类动物,但通常也能见它们捕获超大型的猎物。

    在捕猎的过程中,虽然参与的个体数量较多,但看起来非常协调不杂乱无章,由等级较高的成员(如阿尔法雄性或雌性)领导着,一部分成员负责追逐猎物,一部分成员负责冲散兽群,一部分成员负责切断猎物潜在的逃跑路线,在这套合作捕猎策略的作用下,非洲野犬的狩猎成功率奇高,达到了惊人的80%以上。

    非洲野犬狩猎场景

    如果按体型划分,非洲野犬在这片土地上并不具备任何优势,但形成的群体异常团结,竟让狮子成了它们最主要的对手,因此也爆发了不少冲突。当群中有成员被狮子袭击的时候,其他的成员会闻讯过来帮忙,直至将成员从狮子口中救回。

    2016年,在奥卡万戈三角洲的野生动物园里面,人们就观察到一只雌狮在攻击一只非洲野犬,本来大家都以为其他野犬会迫于狮子的威慑而逃走,没想到事情其他成员不仅没跑,而且还奋力攻击雌狮,最终狮子不敌数量占优的非洲野犬,放弃战斗逃走了,只是可惜的是那只被救回来的成员,终究还是因为伤势过重而去世了。

    非洲野犬赶走狮子

    其实相较于狼群、狮群来说,非洲野犬才更能算得上是食肉动物群体协作的典范,这点体现在它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狩猎、守卫领地、育幼等等,当然,在我看来非洲野犬最聪明的一点就是它们奉行的“少年强,则种群强”信念,虽然阿尔法雄性和阿尔法雌性垄断生育权在人类情感上看来是不“地道”的,但对于非洲野犬这一群体来说,却是较为聪明的做法,这样能集中优势资源抚养更多优势的后代,从而壮大种群,或许这就是它们的生存智慧吧!

    非洲猎犬的食物是什么它们如何得以生存

    非洲野犬号称“杂色狼”,生活于非洲撒哈拉到南非的大草原上.有些传说把非洲野狗描述得很可怕,说它们会咬死一切动物。被它们咬死的野兽,比能吃掉的要多得多。�

    事实是怎样的呢?野犬捕杀动物的成功率很高,它们是非常优秀的猎手。它们最喜欢吃羚羊。一只孤单的羚羊成了野犬群的追踪目标,羚羊发现了天敌,第一个反应就是赶紧逃跑。不过,它的眼睛里还是露出了深深的恐惧。谁都知道,野犬可是一个捕杀效率很高的猎手。于是,它就卖命地跑起来。�

    非洲野犬成群出击狩猎,猎物从鼠类到大型草食兽。它吃下的食物并不马上进入胃里消化,而是回到雌犬和幼犬那里,反刍给“妻儿”分享。�

    大规模的人力调动,严密的组织,是野犬捕食高成功率的秘密武器。�

    此刻,野犬的速度是55公里/小时,跑在最前面的野犬已经知道自己该如何追捕猎物了,其他野犬马上向这只野犬靠拢,形成了目标专一的扇形追击面。这是对付羚羊“之"字形逃跑战术的最有效方法,羚羊跳跃落地后每改变一个角度,只是更换了一个追踪者而已。时间一长,它的速度明显变慢了,整个野犬群速度却在加快。一般狩猎过程不超过四五分钟。野狗捕杀动物的成功率极高,可以达到70%以上,是非洲第一。�

    狩猎成功回来以后,雄野犬便梗着脖子,把吃下去的羚羊肉又吐了出来,一团团地喂到小犬们嘴里,它们同样也吐肉给母犬和留下来进行守卫的雄野犬吃。要是捕猎的野犬不给的话,小野犬会舔舔对方的嘴巴,把鼻子伸到对方的嘴角处。这时,它们都坐在地上,尽量缩成一团,尽可能装得渺小一些。幼小的或病弱的野犬用这种办法,可以得到自己的一点食物。

    非洲的野狗为什么没有被人们训化成家狗呢

    并不是每种动物都适合驯化,人类选择的家禽家畜多是人类容易接近,同时对人类亲和度又稍高的物种,而非洲的野狗生活远离人类,且体型比较小,对人类来说用处不大。

    虽然同被称为“狗”,但是非洲的野狗和家养的狗区别还是很大的。人类饲养的狗和狼同属,是由灰狼适应不同环境演化来的,世界上不同的狼都是由灰狼演化而来,同是犬科犬属的物种。考古学家和一些生物学家认为,狗的前身是生活于人类周边的某种狼,它们的捕猎能力较差,有时候会食腐,这也使得它们对人类的威胁不是很大,而在1万多年前的时候人类的生产力就已经比较高,狗的祖先就聚集在人类的周围,靠人类丢弃的兽骨、食物为食,而这又是它们比较容易亲近人类。

    慢慢的人类开始有意识地捕捉饲养,和其它的狼杂交培育更凶猛的犬,帮助人类看守家园或者捕猎。现在的数百种狗都是灰狼的后代,都是经过各种杂交手段培育来的,狼亚种有数十种,因此人类培育来的狗的种类也很多,体型、毛色、生活习惯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但仍没有完全的生殖隔离,狗和狼仍属于同一物种。其它的家禽家畜也是力量较弱,容易被人类捕捉的,性情又比较温和,人类供给给它们足够的食物,它们就安心地待在圈里,获得了更好的生存和繁殖的环境,代价是在人类需要时需要付出肉。

    而非洲野狗,又叫非洲野犬,是犬科、犬亚科、非洲野犬属的物种,和狼以及狗不是同一个物种。非洲野犬主要生活在非洲的干燥草原和半荒漠地带,活跃于草原、稀树草原和开阔的干燥灌木丛,从不到密林中活动,数头为一群,和狗的祖先相似的是它们的捕猎能力比较差。

    但是非洲草原上竞争残酷,每天不知道有多少动物被捕猎,非洲野犬群体活动,有时候会自己捕猎,它们都是很优秀的猎手,主要捕食有蹄类的中小型动物,有时候就靠着敏锐的嗅觉捕捉鲜血等气味,然后就跑去抢夺别的动物捕猎的食物,它们因为群居且也有“掏肛”的绝技,在非洲草原上能比较容易地混个肚儿圆。

    而非洲草原深处,因为环境凶险,人类活动比较少,而且很喜欢群体出动,声名狼藉,能从鬣狗、豹子等动物嘴里抢食物,这么凶残的物种又群体活动,人类也不喜欢主动接触它们,因此历史上也就没有非洲人捕猎驯化它们。

    相较于狼,非洲野犬虽然也有5个亚种,但是体型差异不是很大,不是很容易改造,而和狼属于不同的物种,和狼杂交估计就跟培育骡子一样,不能形成稳定持续的种群,需要的时候需要重新培育;而最大的非洲野犬也不过36公斤,它们相较于狼对人的帮助不能像狼一样,物种的差异也使得它们无法被驯化改造成狗,顶多是变成另一种家畜。

    然而最重要的大概是非洲人在古代、远古时没有想到驯化这种物种,食物丰盛的地区人们只需要群体出动,很容易获得食物,也不需要犬等需要人类给提供食物的家畜,所以大多数家畜的驯化都不是在非洲开始的。如今非洲野犬的数量只剩几千头了,成为了保护动物,更不能再被捕捉驯化了。

    以上信息是关于《人与自然非洲野犬,非洲野狗当宠物》的内容,更多宠物知识敬请关注:酷宠网

      推荐阅读

      牡丹江宠物微信群,牡丹江宠物群二维码

      抚顺宠物微信群,抚顺宠物群二维码

      南宁宠物微信群,南宁宠物群二维码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发表评论
    畅言评论-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评论模板中修改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

    ©Copyright ©2007-2022 www.kupet.cn (酷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07-2022 www.kupet.cn (酷宠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