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菜单
搜索
远古时期最大的猫科动物-猎豹是猫科动物中的异类吗

远古时期最大的猫科动物-猎豹是猫科动物中的异类吗

袋狮是澳洲巨型动物之一,袋狮也属于有袋动物,唯一在这块大陆上兴旺发达的哺乳动物就是有袋动物,剑齿虎生活大约300万年到1万年前

导读目录:
  • 一、史前北亚巨虎的体形很巨大吗它和东北虎有什么关系
  • 二、猎豹是猫科动物中的异类吗
  • 三、远古时代有什么动物
  • 四、猫科动物的起源及进化
  • 五、远古野生动物
  • 一、史前北亚巨虎的体形很巨大吗它和东北虎有什么关系

    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北亚存在巨虎。虽然化石证据表明老虎可以追溯到2300万年前,但是所有的老虎都属于同一物种。现有的老虎分为六个亚种,包括孟加拉虎、东北虎、华南虎、苏门答腊虎、印度虎和马来虎。基因组证据表明,所有现存的已确认的更新世时期的老虎都只是 Ngandong 虎,但它只是老虎的一个亚种。据估计,在更新世时期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一只巨型雄虎可能重达470公斤,比东北虎还要重。孟加拉虎是历史上体型最大、力量最强的猫科动物之一。

    里海虎,也被称为波斯虎,实际上分布在北亚,与东北虎关系密切。人们认为它在20世纪50年代末已经灭绝。它曾经广泛分布于伊朗、高加索、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虽然后来有人目击了里海老虎,但他们并没有得到证实。里海虎的灭绝被归咎于俄罗斯帝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皇政府悬赏捉拿里海虎。后来,他们被俄国人严重追杀,因为他们想要清理土地,而老虎会杀死牲畜,所以里海虎没有生存空间。里海虎头骨的大小和形状与西伯利亚虎相似。近年来,科学家们从欧亚大陆博物馆收集了23只里海虎标本的组织样本,对5个线粒体基因进行了测序,将里海虎与其他虎亚种进行了比较,重新评估了老虎亚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发现了里海虎与阿穆尔虎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表明阿穆尔虎种群在基因上是现存里海虎种群最近的近亲,这有力地表明这两个种群的共同祖先是最近才出现的。

    根据系统的地理分析,科学家认为,不到一万年前,里海虎和东北虎的祖先从中国东部经甘肃省丝绸之路地区来到中亚,并在中亚定居,成为里海虎。另一部分则向东跨越西伯利亚,定居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形成阿穆尔虎。

    二、猎豹是猫科动物中的异类吗

    猎豹绝对是猫科动物中的异类!

    远古时期的猫形动物包括古剑齿虎、伪剑齿虎、古猫、古猎豹等,古剑齿虎和伪剑齿虎后来灭绝了,古猫经过长期的进化,形成了现在的猫科动物的主体,古猎豹这一支人丁单薄,所遗留下来的后代只有现在的猎豹了。现在猎豹虽然也属于猫科动物,但和绝大多数猫科动物相比,显得很特殊,头部比例小,犬齿短,爪子不能完全缩回掌中......

    毕竟从远古祖先的时候就已经是沿着两条不同的路线在进化了,也不足为奇

    三、远古时代有什么动物

    澳大利亚的送你:澳大利亚的野狗很有名的,不过种类很少,原因如下。 在澳大利亚的洞穴深处,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巨型动物的化石,从而向世人揭开了一个已经消失了的远古时代的动物世界…… 进化之迷 澳大利亚是世界七大洲中最小的,却是世界上的哺乳动物之乡,有袋动物的天堂。地球上三大类哺乳动物中,有两类生活在这里。一是有袋动物,如袋鼠和树袋熊。二是单孔目动物,以鸭嘴兽和针鼹鼠为代表,单孔目动物与爬虫类及鸟类一样,是靠产卵来繁殖下一代的。哺乳动物中的第三中是胎盘类哺乳动物,包括从老鼠、鲸类到人类在内的诸多哺乳动物。为什么有袋哺乳动物和卵生哺乳动物会在澳大利亚占据进化优势?这是一个有着1亿年悠久历史的故事。但只在最近几年里,古生物学家们才成功的勾画出了一幅澳大利亚独特的生物进化史祥图。让我们先从亮颗牙齿化石的故事说起,1992年在世界两个不同地方发现的两颗牙齿解决了两个久而未决的疑问。为什么单孔目动物没有利用大陆连在一起的机会离开澳大利亚?又为什么胎盘类哺乳动物同样没有利用这个机会进入澳大利亚呢? 直到白垩纪的某个时期(1.46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美洲都是南方冈瓦纳古大陆超大陆的一部分,世界各大陆原先都是连在一起的。一条森林带从澳大利亚东南部开始,穿过南极洲,一直延伸到南美洲南部,科学家认为在那个时候,三大类哺乳动物的早期形式已经存在,然而如今,除了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单孔目动物的存在,而澳大利亚也没有既不会飞又不会游的哺乳动物(会飞的有蝙蝠,会游水的有儒艮),除啮齿类动物之外(大约是500万年之前到达澳洲的),其他一些哺乳动物都是由人类在大约6万年前到达澳洲时带去的。在阿根廷的一颗牙齿解答了第一个问题,这颗牙齿是在6300万年前至6100万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的。这颗牙齿的发现说明,单孔目动物确实在别处生活过,古生物学家确认这颗牙齿是属于一只鸭嘴兽的,是一个已经灭绝了的物种,被称为巴塔哥尼亚鸭嘴兽。 澳大利亚昆士兰出土的牙齿回答了第二个问题,胎盘类哺乳动物确实到过澳洲,一些专家认为,这颗牙齿属于原始的、不会飞的胎盘类哺乳动物,一种古有蹄类动物,经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测定,这颗牙齿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5500万年前。最近的一些发现也证实了其他早期胎盘类哺乳动物也在澳洲生活过。澳大利亚哺乳动物学家兼古生物学家蒂姆?弗兰纳里将澳洲和南美洲三类哺乳动物的进化史比作一场竞赛。单孔目动物在三者中有着较低的新陈代谢率,对能量的需要也较低,在澳大利亚繁盛起来,但在南美洲却输掉了这场竞赛。胎盘类哺乳动物是三者中新陈代谢率最高的,也是能量需求量最大的,在南美洲兴旺起来,却在澳大利亚落败。有袋动物的新陈代谢率和能量需求在三者中居中,在两个大陆都未输掉这场竞赛,但显然在澳洲更为繁荣兴盛。是什么原因使得澳洲走上了一条独特的进化之路?这要从澳洲于4500万年至3800万年前与南极大陆——澳洲与冈瓦纳古陆的最后联系时发生的故事说起。 与南极大陆分开后,澳洲开始了向北缓慢的漂移,这个过程至今还在继续。澳洲脱离冈瓦纳古陆独自向北漂移这一地质变化是澳洲大陆充满了有袋哺乳动物和卵生哺乳动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漂移的过程中,澳洲大陆的气候经历了从温暖潮湿的“温室”气候到寒冷干燥的“冰室”气候周而复始的变化,大约在2300万年前至1500万年前,澳洲大陆经历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温室期,多样性的有袋动物物种大爆发,那时出现的一种巨大的像袋熊似的古食草有袋属动物,是已知最大的有袋动物。1500万年前之后,气温开始下降,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天。这段时间内,澳大利亚的气候开始变得干燥起来,澳洲大陆北部和中部的大片森林地区变成了半干旱的牧草地。4000万年的岁月里,地球其他地方普遍经历了寒冷的冰河期,而澳洲大陆却正在热带温暖的水域中漂移,因此,澳洲虽然在“温室”气候和冰室气候间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却保持着基本稳定的气候环境。而此时,继续向南移动的南极洲却冻成了一片坚冰,北美洲和欧洲也正在遭受若干次河期之劫难。在过去的6000万年里,澳洲大陆在地质学上一直处于一个平静的时期,而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大陆所没有的。但是没有冰川、火山和地震活动,澳洲的土壤无法得到更新,澳洲的土地也是世界上最贫瘠的。所有这些因素,对于澳洲的野生生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袋动物以其较低的新陈代谢率和较少的能量需求,比同样体形的胎盘类哺乳动物更容易生存和繁荣起来。其他一些动物,包括雷鸟和火烈鸟,随着湖泊的干涸以及苍翠的植被变成了稀疏的干草地而遭至灭绝。结果,幸存下来动物的个头越长越大 ,也许是因为植被的质量越来越差,个头大的动物可以吃得多来弥补食物营养的不足。于是,当人类在6万年前到达澳洲时,澳洲土地上到处都漫游着大批巨型动物群。 化石骨骼揭秘袋狮 澳大利亚最迷人的古生物,是已经灭绝了的袋狮。袋狮有着如今许多动物所没有的一些独特的身体特征,作为一种以巨型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他具有许多“捕食猎手”的诸多优势,包括可收放自如的子 ,和袋鼠一样长而有力的尾巴,颌部的肌肉比狮子还要强有力。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袋狮身体结构这些特点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更新世时期活跃在澳洲的这种古生物的生活。 尾巴:袋狮的尾巴长而有力,很适合这种行动敏捷的捕食动物,它的尾巴很像如今的食草动物袋鼠的尾巴。它的尾巴里有一根狭长的骨头,当它直立起来的时候,这根骨头可使它保持平衡。在捕食猎物时,会用尾巴帮忙,腾出前爪紧紧抓住猎物,最后以有力的颌部咬住猎物,给予致命的一击。 后腿:袋狮的后腿凝聚着极大的爆发力,但在高速奔跑时可能缺少弹性。古生物学家认为,袋狮的这些生理特征决定了,他喜欢谨慎小心的跟踪猎物,突然出击。尽管袋狮的名字听起来会让人误以为它属于狮子,但它属于大型猫科动物狮子却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 后爪:可向回收缩的爪子和脚趾适合抓握,这表明,被认为生活在灌木树林环境中的袋狮,有时也许还得爬树,必要的时候,它就是从树上跃下来扑向猎物的,他们的爪子看上去很有点像一只灵活的手。 前腿和前爪:英国伟大的解剖学家理查德?欧文在1859年首次对袋狮进行描述时,将这种动物称为“捕食猛兽中最凶猛最可怕的野兽”。如今手中有了这种动物骨骸可以进行研究的科学家也完全赞同欧文当年的断语。袋狮拥有强大有力的前腿,以及大而尖锐的利爪,袋狮利用这样的爪子可以灵活的爬树,在捕食中可以紧紧抓住猎物不放。 牙齿:与树袋熊不同,袋狮属于双门齿型,也就是说它的下颌处有两个突出来的前门牙,这种牙齿结构很像鹦鹉的喙,因此早先有些专家认为袋狮主要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 。但是现代解剖学家的看法正好相反,他们认为,袋狮拥有强有力的颌部肌肉,以及尖锐的前臼齿,他们完全有能力扑咬住任何类型的动物。 鼻腔:袋狮有一个相当大而且高度发达的鼻腔,对于一种捕食者来说,这也许并不奇怪,它们需要极其敏锐的嗅觉。有了这样的能力,袋狮就能跟踪猎物。 大脑:对袋狮的头骨进行计算机X射线轴向分层造影扫描(CATscan),可使研究人员了解到袋狮大脑的一些主要特征。根据袋狮脑叶的大小和突出程度,科学家们确定袋狮的听觉、视觉和嗅觉能力都相当强。 灭绝之迷 袋狮是澳洲巨型动物之一,约在5万年前至4.5万年前灭绝。是谁又是怎样使他们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遭致灭绝命运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伯尔德分校的地球科学教授吉福德?米勒多年来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根据他的观点,人类是在巨型动物灭绝之前不久抵达澳洲的,这些动物的灭绝一定与人类活动有关。 当人类最早到达澳洲时,那里有着许多不同寻常的动物,那些动物的样子超出我们的想象,一些动物长得像袋熊一样,体形却犹如河马般庞大,它们是地球上 曾有过的最大的有袋动物。还有些动物长得像袋鼠,但它们却不是吃草为生,而是伸起两只高过头顶的手臂,扯下树枝,吃树上的叶子。还有一些动物则从树上寻找昆虫吃。澳大利亚有着独特的自然发展史。当它与其他地方完全隔离开以后,唯一在这块大陆上兴旺发达的哺乳动物就是有袋动物。食物链最高层的以大型动物为食肉动物,如袋狮,通常潜伏在树上,等待着猎物走到近旁,然后从树上跃出扑向猎物,袋狮也属于有袋动物,现代已经没有与他们相像的动物存在了。澳洲的巨型动物丽纹双门齿兽 ,是一种超大的袋熊,是曾经有过的最大的有袋动物,重约4400磅,但只有大象的三分之一重,现已灭绝的最大的袋鼠重约440磅。澳大利亚大型食肉动物有袋狮、袋狼、塔斯马尼虎和肉食性的袋鼠,还有虫类肉食动物陆地鳄鱼和巨蜥,这些大型动物最终都消失了。在人类到达澳洲之后不久,大约在5万年前至4.5万年前之间,澳洲的大多数巨型动物物种,无论是肉食性动物还是食草性动物,都渐渐灭绝。巨大的袋鼠、雷鸟以及巨蜥,都消失了。在人类开始登上这块大陆之后,澳大利亚当地的哺乳动物已经消失了四分之一,其中确切的原因,至尽仍然是一个迷。幸运的是,也有一些巨型动物生存了下来,包括如今幸存下来的最大的有袋动物——红大袋鼠(又名大赤袋鼠),澳大利亚现今仍然是有袋动物和单孔目动物的天堂。如今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如何能够确保这些动物,包括袋熊、袋狸、澳洲野狗、鸸鹋等,能够安然度过新一轮由人类在世界各地引发的物种濒危和灭绝的灾难。

    四、猫科动物的起源及进化

    猫科动物起源于类似猎猫类的原始类型,猎猫类形态和性类似现在的猫科动物而较原始,以前作为猫科动物的一个亚科,现在则多作为独立的猎猫科 Nimravidae 。猎猫科大体占据和猫科类似的生态地位,比较多样化,多数犬齿比较发达,其中有些成员如始剑虎 Eusmilus 等发展出了类似剑齿虎的发达的上犬齿,是当时厚皮动物的主要捕食者。
    真正的猫科诞生后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支上犬齿逐渐延长,另一支犬齿趋于变小而身体比较灵活。上犬齿逐渐延长的这一只被归入剑齿虎亚科 Machairodontinae ,其中以晚期的剑齿虎 Smilodon 为代表。剑齿虎大概是所以史前哺乳动物中最引人注目的,体型巨大,上犬齿特别发达,可能以厚皮动物为食,并随着厚皮动物的减少而消失。
    如今人们将它们分为4个亚科,即猎豹亚科(Acinonychinae)、猫亚科(Felinae)、豹亚科(Pantheriinae)、猞猁亚科(Lyncinae),共36种。

    猫科动物,神秘而优雅。它们不仅惹主人怜爱,也同样引起了那些试图破解它的起源和进化过程的科学家们的强烈兴趣。现代猫科动物从何进化而来?又因为什么原因、在什么时候离开发祥地,迁移到其他大陆的呢?猫科动物有多少种类?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又如何?

    虽然专家们普遍认为猫科动物有37种,但他们对这些种的分类却大相径庭:有人认为猫科只有两个属,也有人认为是23个属。除去皮毛,猫科动物之间的区别非常细微。即使对专家来说,要区分狮子和老虎的头盖骨也是一件颇具挑战的任务。过去20年,我们所进行的遗传研究,也没能成功地对这些猫科动物进行明确的分类。

    近年来,在对多种生物基因组测序的领域,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高新的DNA探测技术为先锋,掀起了一场技术革命。正是这场革命为猫科动物的分类提供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方法。现在,我们利用这些新技术,在其他研究所同事的协助下,第一次构建出清晰明了的猫科动物世系图。我们比较了现存猫科物种的30种基因的确切DNA序列,确定了世系图中的分支。接着,我们利用有确切年份的化石以及“分子钟”检测(这种检测方法根据特定基因之间的差异程度,来估计一个物种与另一个物种进化分离的时间),获知每个分支形成的时间。研究结果第一次向我们明确展示了不同大小猫科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并使我们了解这些顶级捕食者是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迁移到世界各地的。

    进化次序

    通过基因组测序,猫科动物的种系被成功划分出来,但它们的发源地是哪里?他们目前又生活在什么地方?化石记录将告诉我们答案。

    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DNA研究将这37种猫科动物划分成了8个不同的集群,即种系(lineage)。令我们欢欣鼓舞的是,我们发现这8个仅仅依据分子检测结果所划分出来的种系,与其他的观察结果一致。同一种系的物种通常具有这个种群所独有的形态学、生物学及生理学特征。举例来说,其中一个种系包括了所有的大型啸猫(狮子、老虎、豹、美洲豹和雪豹)。该种系的动物能够咆哮,是因为颈部支持舌头的舌骨没有完全骨化。这个种系还包括鲜为人知的、具有美丽斑纹的中型猫科动物——云豹和婆罗洲云豹。这两种云豹因颈部不同的骨骼构造而不能咆哮。

    对基因序列的比对,成功将猫科动物划分成了不同的种系,并揭示了这些种系出现的先后次序。此外,借助化石校准,我们还确定了这些种系各自出现的时间。不过我们还需要另外两种信息才能完善我们的推测,找出这些猫科动物的发源地,了解它们目前在地球上分布情况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我们确定了每一种猫科动物目前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祖先的化石遗迹出现的地点。接着,我们又以地质学家的视角,来看待这个猫科动物的世界。地质学家根据沉积物的组成来推断海平面的起落。当海平面下降时,陆桥将各个大陆连接起来,哺乳动物就能迁移到新的区域。当海平面再次回升时,各个大陆上的动物就又一次被隔离开来。脊椎动物研究显示,大陆或岛屿之间的这种隔离,正好为一个种群的基因漂移和最终形成新物种提供了所需的条件。当基因漂移的程度足够大,使得该种群不再能与先前的亲缘种群的后代交配繁殖时,生殖隔离就出现了——这正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有了这些认识,我们就能为猫科动物在历史上的迁移,构建一条合理的路线。

    根据化石记录,研究者大多认为,900万年前~2,000万年前生活在欧洲大陆的一种被称为假猫(Pseudaelurus)的猫科动物是现代猫科动物最近的共同祖先[假猫并非地球上出现的第一种猫,一种被称为猎猫(nimravids)的大型剑齿猫在3,500万年前就出现了,但它们的后代几乎全都灭绝了]。然而,我们最近的分子研究却显示,所有的现代猫科动物都起源于一种1,100万年前生活在亚洲的假猫。虽然还不能肯定这种始祖猫具体是哪一个物种,但我们认为现今37种猫科动物的“亚当和夏娃”就产生于这个远古的种群。

    洲际大迁移

    800万年前~1,000万年前,狞猫系就开始了第一次洲际大迁移,随着猫群的繁盛,它们已不满足现有的领地,抓住机会从亚洲逐渐迁往非洲、北美洲,直至南美洲。

    大约在1,080万年前,第一个种群从这种神秘的亚洲始祖猫中分化出来,形成了包括现在的大型啸猫和两种云豹的豹系(panthera lineage)(1)第二次分支也发生在亚洲,大约是在这之后140万年。这一次分支产生了婆罗洲金猫系(Bornean bay cat lineage)(2),由3种现在仍然生活在东南亚的小型猫科动物组成。紧接下来,原始种群中又一次分支形成了狞猫系(caracal lineage)(3)。今天,3种中型猫科动物成为狞猫系的代表物种,它们祖先在800万年前~1,000万年前,进行了第一次洲际迁移,进入了非洲。那个时期的海平面比现在的海平面低60米,非洲与阿拉伯半岛由红海一端的陆桥连接起来,大大方便了这次猫科动物向非洲的迁移。

    猫科动物要求后代分散生活,这种固有的行为模式引发了它们的迁移。一旦到了青春期,年轻的雄性(有时也可能是雌性)就会被迫让出出生地。这样,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长的猫群就需要越来越大的领地。这种扩张领地的行为以及追踪迁移猎物的压力,也许可以解释猫科动物远距离迁移的动机。同时,它们还是极其熟练的捕食者,一旦机会出现,它们就会迅速探索新的区域,能成功地迁入其他地域也就不足为奇了。

    亚洲猫科动物在迁入非洲的同时,也开始通过白令陆桥进入阿拉斯加。当这些猫科动物在亚洲、欧洲、非洲和北美大陆上徜徉时,海平面又开始回升,各个大陆再次隔离开来。随着环境的改变,一些新的物种逐渐形成了。在北美洲,虎猫系(ocelot lineage)(4)和猞猁系(lynx lineage)(5)分别在800万年前和720万年前,从原先迁移至此的种群中分离出来。虎猫系最终形成了两个物种,而猞猁系则产生了4个物种:3种猞猁和北美大山猫;670万年前,美洲狮系(puma lineage)(6)分化形成,并产生了美洲狮、细腰猫以及美洲猎豹。在美洲矿床中,所有这些物种的化石遗迹都明确地显示,它们起源于西半球。

    大约200万年前~300万年前,新的冰河期导致海平面又一次降低,再加上大陆板块的漂移,两块美洲大陆由巴拿马地峡连接起来。一些猫科动物抓住了这个机会向南迁移,来到了一块没有胎生哺乳动物(如熊、狗、猫和臭鼬等动物)的大陆。当时,南美洲已经与北美洲分隔了上千万年,这里生活着大量有袋类动物,还包括了许多成功的肉食性动物。当动作迅速、灵巧、凶猛、致命的大型猫科动物经由巴拿马地峡到达这里时,它们立刻就成了这里的终极捕食者,那些“温顺”的有袋类食肉动物完全不是它们的对手。很快,几乎所有的常驻有袋类动物都被这群新迁入的肉食性动物所取代。虎猫系的猫科动物更是在它们新家,进一步分化产生了7个不同的物种,并在南美洲一直生活到今天。

    大约12,000年前,随着最后一个冰河期的消退,覆盖在今天加拿大和美国北部的大冰原也逐渐融化,这片荒芜的土地变成了森林和草原。冰雪融化之后,一场大洪水让40种哺乳动物突然从北美大陆上消失了——更新世物种灭绝(Pleistocene extinction)使生活在那里的75%的大型动物消失了。猛犸(mammoth)、乳齿象(mastodon)、恐狼(dire wolf)、巨型短面熊(massive short-faced bear)、巨型地懒(giant ground sloth)、古美洲狮(American lion)、剑齿猫(Saber-toothed cats)、美洲狮(puma)以及猎豹(cheetah)都从北美大陆上消失了。猎豹逃脱了灭绝的命运,是因为几百万年前海平面降低的时候,它们的一部分祖先回到了亚洲,然后进入了非洲。美洲豹则是在南美洲的避难地躲过了这场灭顶之灾,并在许多代之后重返北美洲。而其他物种都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环球科学》2007年第8期 撰文 斯蒂芬·J·奥布赖恩(Stephen J. O’Brien)沃伦·E·约翰逊(Warren E. Johnson)翻译 赵瑾)

    五、远古野生动物

    剑齿虎是指多种不同的物种,是大型猫科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旁支,生活在中新世——更新世时期。主要是分类在猫科下的剑齿虎亚科、鬣齿兽科及猎猫科,且包括有袋下纲的两个科,生存于新生代的不同时期,各自演化出像剑的犬齿。它们的上犬齿最长可达120毫米,纵然口合起来,其犬齿仍然清晰可见。剑齿虎一般都较现今的猫科粗壮,像熊一般。大部分剑齿虎亚科成员的捕猎对象是大型的食草动物。剑齿虎在早更新世时期灭绝后演化为似剑齿虎。美国洛杉矶市区的拉布里亚农场是世界上最不寻常的化石遗址之一,在这里发现了两千多只剑齿虎的亲戚刃齿虎的化石,使人们对剑齿猫科动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生活习性

    编辑

    习性

    剑齿虎生长的时代,正处于第四纪冰川时期,气候寒冷。剑齿虎和老虎并为‘兄弟',也就是说,老虎的‘大哥". 剑齿虎虽然离我们很远了,但它的’兄弟'却依然存在。 剑齿虎生活大约300万年到1万年前,它的体型很大,而且它的牙齿有120毫米左右。剑齿虎生活在北美或非洲地区,它们的猎物以非洲大陆的同类为食,那时候的同类是现代的1倍多。再大也能制服它,剑齿虎的前肢肌肉发达,威力无比,在扑食猎物当中只靠前肢的力量把它弄倒。它有一副致命的武器就是它的牙齿。120毫米的牙齿刺入动物喉部,不到1分钟中,猎物立即死亡。它是史前最大的猫科性动物。剑齿虎属在早更新世灭绝,其原因可能是表亲刃齿虎属和后代锯齿虎属竞争和气候变化的关系,此后刃齿虎和锯齿虎成为了冰河时期的主要大型猫科动物。[1] 灭绝时间:大约公元前1万年灭绝原因:可能是人类猎杀所致或是缺少食物曾经的生活地点:北美、南美洲、非洲体型:体长2.7米,重200-400公斤食物:捕食哺乳动物,例如:美洲野牛、鹿、三趾马等...事实特征:被称为加州剑齿虎研究表明通过美国洛杉矶拉布瑞阿焦油矿井中挖掘的骨骼化石包含着DNA可以使剑齿虎重新复活。

    生存年代

    剑齿虎亚科动物从早中新世一直生存到更新世末。在整个中新世和上新世栖息在北美洲和欧洲,非洲;至上新世已扩展到亚洲;在更新世存在于北美洲和南美洲。科学上狭义的剑齿虎概念仅指剑齿虎属的几个种,即短剑剑齿虎(machairodus),更广义的大众概念可以指所有剑齿猫科动物(剑齿虎亚科动物),包括副剑齿虎,剑齿虎(短剑剑齿虎),似剑齿虎(锯齿虎),异剑齿虎(异刃虎),后猫,恐猫,巨颏虎(巨剑齿虎),刃齿虎(美洲剑齿虎)。其中以刃齿虎(smilodon)最为著名。最有名的剑齿猫科动物是更新世刃齿虎属(Smilodon),剑齿最发达。它是北美和南美的一种短腿的大型猫科动物,比现代狮、现代虎大。巨大的上犬齿最大可达20厘米,可能是用来刺击猛犸幼崽之类的大型草食动物。斯剑虎属的下述几种身体适应性变化使人推想到可能剑齿虎存在这样的狩猎技能︰颅骨能以附著强健的颈目肌调节以利低头动作;下犬齿退化;腭能张开到约90°角,使上犬齿能不受限制地活动。臼齿形成剪刀状,而无磨研表面的痕迹。这一属许多成员的骨头曾在加利福尼亚、洛杉矶拉布雷亚(La Brea)大牧场的沥青坑里找到,显然是剑齿动物捕食大型草食动物时两者同时陷入沥青。此外在沥青坑中还发现了大批恐狼化石。刃齿虎属的祖先巨颏虎属,是上新世旧大陆的中等大小猫科动物,身上已具备基本的刃齿虎特征,但还未充分发展。

    外形特征

    编辑在早中新世出现了副剑齿虎,后来的剑齿虎亚科一直生活到距今100万年前的更新世。它是大型猫科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旁支, 其中最著名的刃齿虎属大约生活在距今300 万~1 万年前的更新世——全新世时期, 与进化中的人类祖先共同渡过了近300 万年的时间。剑齿虎的体形最大与现代虎差不多,也有少数刃齿虎属成员达到洞狮的大小。但是它的上犬齿却比起现代虎的犬齿大得多,甚至比野猪雄兽的獠牙还要大,如同两柄倒插的剑齿虎(4张) 短剑一般。食肉类动物的犬齿作为捕食猎物的一种杀伤武器,正常的情况应该是上下犬齿平均发展,在攻击时能够上下相合,就可以咬死猎物。但是剑齿虎的上犬齿演化得如此巨大,而下犬齿又相对退化,根本不成比例,所以可能是专门用来对付象类等大型的厚皮食草类动物的。如此特殊而长大的犬齿,只需一对就可戮入猎物身体的深处,并且可以尽量地扩大伤口,造成猎物的大量出血而死亡。与此相适应,剑齿虎的头骨和头部的某些肌肉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以便口可以张得更大,使下颌与头骨能形成90度以上的角度,这样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这对剑齿的作用。但是,这种极端特化的发展,显然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即大大缩小对环境和猎物的适应面,随着更新世时期各种大型厚皮食草动物的绝灭,使得不善于快速奔跑的剑齿虎也逐渐无所用其长,竞争不过那些比较灵活的并且全面发展的一般食肉类动物,也随着它的猎物走向了灭绝。代之而兴的就是后来出现的现代虎以及其他大型食肉类动物。剑齿虎(6张)剑齿虎亚科的体型很大,其中最大的种非洲巨型剑齿虎肩高约1米,体重近300KG,虽不够高大,但它们却拥有壮实的身体,尤其是前肢。它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无疑是头部——剑齿虎两颗长达10厘米的剑齿深深埋入上颌,几乎与头顶处在同一水平面上;下颌则向下伸出了小型护叶。这样的护叶虽有利于保护突出的剑齿,但同时也增加了骨折、感染的危险,而且还造成头部变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动的灵活性。有些剑齿虎经常被误认为是长着獠牙的狮子的动物:比如刃齿虎,其实两者大不相同。剑齿虎的体重比现代狮子重不少。它的后腿和尾巴非常短小,更像是一只体格健壮的瘦熊。成年剑齿虎体重约300公斤-400公斤,以大型哺乳动物为食。在洛杉矶市区的拉布里亚农场是世界上最不寻常的化石遗址之剑齿虎狩猎图一。不过,拉布里亚以发掘一种特定动物———致命刃齿虎而闻名。这里已先后复原了两千多只,使刃齿虎成为最为人所知的史前猫科动物。剑齿虎笨重身躯表明,它是个孤独的伏击杀手。剑齿虎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它的一对獠牙,它是如何利用它们捕杀猎物的,对此,人们却知之甚少。要想找到答案必须观察它的肌肉结构。通过比较附着在美洲豹头骨上的咬合肌,得知剑齿虎的咬合力是比较小的。剑齿虎经常被误认为是长着獠牙的狮子,其实两者大不相同。剑齿虎的体重是狮子的两倍。它的后腿和尾巴非常短小,更像是一只体格健壮的灰熊。

    分布范围

    编辑剑齿虎曾生活剑齿虎头部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在中国也有大量化石出土。刃齿虎曾广泛分布在美洲大陆上, 但化石数量出产最多的和骨架最完整的地方是在美国。美国洛杉矶有一个著名的汉柯克化石公园,这个公园原先是个沥青湖,面积还没有北京北海公园的1/ 3 大。当地的印第安人就利用这些沥青来烧火做饭,后来白人夺取了这块土地,在沥青湖上打井采油,挖沥青铺路,湖中埋藏的化石便被发现了。从1875 年发现第一块化石起,100年来挖出2,100 只致命刃齿虎,此外还有大量其他脊椎动物的化石。有趣的是,这2,000多只刃齿虎若按年龄来分析,幼年的仅占16.6%,而青壮年的却占82.2%,表明了它们是来这里捕食陷入沥青湖的猎物,而遭到灭顶之灾的。

    以上信息是关于《远古时期最大的猫科动物-猎豹是猫科动物中的异类吗》的内容,更多宠物知识敬请关注:酷宠网

      推荐阅读

      宁波养狗交流群,宁波宠物狗微信群二维码

      贵港宠物微信群,贵港宠物群二维码

      滁州养狗交流群,滁州宠物狗微信群二维码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发表评论
    畅言评论-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评论模板中修改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

    ©Copyright ©2007-2022 www.kupet.cn (酷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07-2022 www.kupet.cn (酷宠网) All Rights Reserved